在結構化面試中,常借助政策理解類的題目考查考生的時政素養。這一類型的題目往往讓不少考生傷透腦筋:一是知識積累少,不了解相關政策;二是找不到分析政策的方向和角度,難以分析政策的利弊。接下來,中公教育就來談談政策理解類型的題目,應如何讓分析更有深度呢?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反食品浪費法》,旨在堅決制止餐飲浪費現象,對此,談談你對《反食品浪費法》的看法。
【存在問題】
1.不清楚背景。不了解《反食品浪費法》出臺的社會背景、現實需要,分析時無從下手。
2.維度狹窄。不知道除了分析意義外,還能分析什么,只好圍繞一個要點,重復表達。
3.問題套路。在分析政策問題時,不管政策本身是否需要分析問題,會習慣性地談一些普遍適用的問題,比如無法落地、群眾不支持,導致答題套路化。
4.對策空洞。對策只有主旨句,沒有建設性意見,內容展不開。
【解決方法】
1.分析政策出臺背景。
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和背景,有其客觀的目的和出發點,可以先分析政策的背景,如:
①我國國情所決定: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面積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雖然糧食能夠達到連年豐收,但是糧食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②浪費情況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總量約為1700萬噸至1800萬噸,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
2.分析政策的目的意義。
①從立法層面:將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從道德倡議上升為法律規范,為整治食品浪費、扭轉奢靡的社會風氣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約束。
②從美德方面:勤儉節約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我們現在不再為食物問題而發愁,但是也絕不能隨便浪費糧食?!斗词称防速M法》的通過有利于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形成節約食物的良好風氣。
③從責任劃分方面:設定了法律責任,明確各級政府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的職責任務,規范公務用餐、餐飲服務經營者等食品經營者的行為,引導個人和家庭樹立正確消費理念。
3.分析政策可能存在的問題。
這一步是為了體現考生分析問題的深度,但也要就題論題,對于較好的政策可以不分析問題,對于確實在落實中存在阻礙的再進行詳細分析。
如:《反食品浪費法》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標準細則,在執法過程中更多的只能從商家是否誘導客人過量點餐等方面進行調查取證,最終處罰只能是教育,懲罰力度不足。
4.提出優化解決的對策。
①針對政策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優化措施。
如:加強標準化建設,可以盡快形成覆蓋餐飲食材采購、倉儲、加工、運輸配送、經營服務、餐廚回收等全產業鏈的節約型餐飲標準體系,做到“標準化”就能對“浪費”進行準確的定性,從量化走向質化,為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提供標準支撐和執法依據。
②針對政策初衷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除本政策外,其他有效解決辦法。
如:引導全社會參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抑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幫助人們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素養,形成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更多精彩資訊 盡在鞍山諾亞人才網(www.hdjztywl.com)